海口9月13日电 题:南海灯塔守灯人的“不眠”中秋夜
记者 洪坚鹏
9月13日,是许达福在海南琼海博鳌灯塔度过的第25个中秋节。起床后,他如常依次检查AIS基站、VHF甚高频等无线电导航设备指示灯,细心地用布擦拭灯器和玻璃。
图为博鳌灯塔。 洪坚鹏 摄今年52岁的许达福是海南文昌人,自14岁起随父亲许振环在博鳌灯桩旁生活。1995年,父亲退休后,在万宁龙滚导航台工作的许达福,主动申请返回博鳌灯塔,接棒成了博鳌灯塔的第二任灯守员。在当地生活多年,许达福的口音也发生变化,本地人都听不出他其实是“外地人”。
几十年间,灯桩经历几次升级改造,从25米高的铁塔变为80多米高的钢筋混凝土灯塔。博鳌亚洲论坛宣布成立后,小渔村博鳌很快发展成小镇,闻名于世。
图为博鳌灯塔的光柱扫向漆黑的海面。 洪坚鹏 摄许达福回忆,最早期的博鳌灯桩位于博鳌出海口,“当时位置十分偏僻,周围都是坟墓,条件十分艰苦。”现在的博鳌灯塔离镇圩不远,许达福的生活方便了许多。离灯塔两百米处,是当地网红饭店“海的故事”,常有游客慕名而来。
环境不断在变,但不变的是许达福对灯塔的默默值守。为加强节假日船舶的助航安全保障,许达福25年里没有回家过节,这些年间,家人不时来到博鳌与他相伴、共同值守博鳌灯塔。今年已90岁的许振环,由于年事已高,也减少了来看望儿子的频率。
夜晚站在灯塔上俯瞰,漆黑的海面与城镇万家灯火形成鲜明对比。灯塔发出的光柱和无线电波,规律地扫向海面,静静地传递、着航行信息,指引过往船舶安全航行。
图为王健清扫灯器。 洪坚鹏 摄“守灯的日子几乎都是一个人,从来没有陪孩子去逛过街、旅过游。”许达福说,“但我们航标人如果回去过节了,海上交通安全谁来保障?所以节日也是工作日。”
琼州海峡“西窗口”——临高角灯塔的灯守员王健,独守这座126年历史的灯塔达17年。
他在这座灯塔上几乎倾注了所有的时间与精力,每个值守的漫漫长夜,只有塔顶的灯光陪伴。王健对记者说,灯塔是自己的老朋友,虽然从不“言语”,但它会“眨眼”。
图为临高角灯塔。 洪坚鹏 摄“这么多年里,孩子们总问我,为什么人家的爸爸都接小孩去玩,你为什么还在工作?我说对不起了,爸爸的工作跟别的人不一样,爸爸是一个人守灯塔,不能离开。”王健说。由于灯塔距离临高县城较远,王健过去从未接送孩子上学。
临高角灯塔作为琼州海峡西口重要的助航标志,无论商船、渔船、游艇,在海南岛西部水域航行时,第一时间接收到的信号或者看到的灯光都来自它。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船舶通讯和定位科技不甚发达,渔民出海非常依赖灯塔和灯标,以判断航向和避险。潭门渔民邓先生说:“老一辈渔民对灯塔都是很有感情的,船开到近海,看到灯塔就是看到了家。”
这个中秋夜,王健会回到离灯塔几百米外的村子,与家人吃一顿团圆饭,再赶回灯塔值守。王健说,灯守员的中秋夜注定无眠,因为职责所在。自己将和灯塔一同守护过往的船舶,“共赏”海上升明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