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9月13日电(记者 张煜欢)13日12时35分,从杭州出发、结束2372公里行程的T112次特快列车,途径19座城市抵达甘肃兰州。
中秋日,又迎来了中国人的一场大迁徙。从中国各地乃至世界角落返乡的游子,带着大包小包穿越蜿蜒铁道线。他们究竟带着什么,踏上了这一趟趟归途?
旅客排队上车。 张煜欢 摄26小时前,杭州城站火车站,三十多岁的江苏无锡小伙儿颜城背着醒目的红色登山包踏上这趟列车。“高铁时代”,当许多人早已习惯时速350公里的“朝发夕至”,普速列车仍承载着一大部分人的回家愿望。
“我刚从哈萨克斯坦回来。”风尘仆仆的他在餐车找了个好位置坐下,“9个多月没回家了,外面‘玩’够了,该回去了。”给颜城放如此长假的正是他自己。在老家无锡做服装外贸生意的他,今年年初觉得“生意不好做”便关门出游散心。
旅客在杭州东站候车。 张煜欢 摄“到了中亚五国我发现,真有意思。”颜城说,“那里不管在哪儿,我一讲中文,人家都听得懂。”他后来了解到,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亚国家与中国贸易往来增多,当地人学习中文的热情高涨。
“原本垂头丧气出门的,没想到有‘意外收获’。”颜城决定,回家后重振服装生意,未来外贸方向转为中亚国家,“看看明年生意能不能好一点,好的话我还想接着‘出来玩’。”
高铁上的中秋氛围浓厚。 张煜欢 摄硬卧上的郑树铨,泡上一大壶茶与旁边的陌生人聊着天。和颜城一样,从事家具出口业务的他也曾在年初感受到,做生意“充满了不确定性”。
“原本我们公司有2000多个人,现在只剩下1000多个了。”郑树铨来自江西赣州,在去年基本上每月要去上海出差四到五趟,近几个月降为一月一趟左右,“受外部环境影响,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旅客在灯笼上写下祝福。 张煜欢 摄转机发生在杭州,几个月前郑树铨在这里接触到了跨境电商。“俗话说‘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如果不是遇到压力,可能我们还不会撞到这个机会。跨境电商给我们提供了挺多贸易便利,像商品报关速度就加快不少,订单量也有增加。”
转型步入正轨的郑树铨看上去心情不错,接着说,“今天运气也挺好,本来合作伙伴是中秋节当天和我们对接业务,我和他商量说,我是中秋前一天的车票,没想到对方很通情达理,同意提前几天把事情办好。对中国人来说,‘团圆’就是一种共识吧。”
佳节来临,有人“满载而归”,也有漂泊的人无法和家人团圆。
车厢里,来自杭州客运段的乘务人员正在给旅客送花灯,节日气氛浓厚。李德芝举着一台显然用了多年的老手机,好奇地拍着照片。
来自安徽蚌埠的他今年42岁,在上海、杭州等地的工地上打拼了十多年,妻子在去年初因心脏病突发离开人世。“我们做建筑的就是‘四海为家’呗。但身边很多老乡工友都有老婆陪在身旁,好像再累也有个避风港。”李德芝说,“单身在外面,还是挺难的。”
看着车厢里的热闹,李德芝黯淡的眸子又亮了起来,“这次正好一个项目结束了,就想回家看看。特别是替我老婆尽尽孝,我老岳父今年八十多岁了,给他买点好酒喝喝。”他畅想道,“等回来以后我也不想再呆工地了,可能去做快递员吧。”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的深度推进,大量如李德芝的流动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寻找新的生存空间。而对于其中不少年轻一代来说,“回家”这一决定的背后也有着诸多“前提”。
在宁波开往上海虹桥的G7512次高铁上,刚出完差的杨川没有携带大件的行李包裹,而是拎着一大袋沉甸甸的文件资料站着。今年21岁的他来自甘肃庆阳,在学校老师的推荐下来到上海做保险销售。
“我是6月份来的上海,一共要实习半年,这个中秋就先不回家了。”杨川说,“上海的生活节奏还是挺快的,好在我是住在单位宿舍,省了一大笔租房钱。”
对于如今不小的销售工作强度,杨川显得乐观。“想多赚点钱,早点给父母减轻负担嘛。现在网上年轻人总说‘我太难了’,其实好好想一想,还有很多人干着比我更累的工作。”
来自浙江衢州的“00后”胡梅琳也体察到了这一点,她此行的目的是去上海看望做保姆工作的母亲。“妈妈做这份工作挺不容易的,这次她特地请假了叫我过去一起过节,我马上就买票了。”
今年大二的胡梅琳说,其实母亲对她其未来没有很高的要求,“但我想多承担一点,就报了一个专升本的培训班,等大三毕业了去考试,本科会好找工作一些。然后我也要慢慢学习烧菜,争取变得更独立一点。”
商人在挑战中打捞机遇,打工者在洪流中尝试稳定,学生在成长中努力适应社会……人们没有因为快速变化的一切而忘记“家”的方向。身处这个流动的时代,在路上的他们组成了最为鲜活的“中国游子”样本。
这份向上汲取能量的态度,就是“希望”。(完)